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,一項危險老舊建物的都市更新計畫引發了文化資產界的激烈討論,該計畫擬建27層樓的商業辦公大樓,卻被指責可能破壞這一區域的天際線。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碰撞,當地建國里長許瀞尹則強調,老城區迫切需求更新,但在進行鄰近歷史建築和古蹟的保護時,必須兼顧地主的權益,並提出合理的補償。
這棟危老建築的重建計畫不僅涉及到27層的高樓,還將在地下挖掘五層深度,達到18公尺。為了能保障周圍文化資產的安全,台北市的文資委員會制定了一套保護計畫,對於建物四周18公尺範圍內的17座市定古蹟及4座歷史建築提出了保護規範。
位於重慶南路的市定古蹟,如衡陽路17號及重慶南路1段119號的三角窗建築,皆源於日本統治時期,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,並具備獨特性與無法再現的價值。而對街的星巴克前身是一家在日治時期開業的辻利茶舖,當年便是至關重要的茶販賣據點,亦曾擔任榮町郵便局,展現了該地區的歷史演變與繁榮過往。
重慶南路上的台灣銀行同樣是市定古蹟,始建於1897年,當年為日治政府設立以吃進台灣的金融與經濟,經歷了白蟻侵蝕及二次大戰的轟炸重建,其見證了台灣的歷史、文化與藝術。
許瀞尹身為在地人,對於這些古蹟的保存充滿熱情,但她也無奈地指出,現行的法律雖然允許建設高樓,卻讓地主在容積上遭受損失,因此她呼籲市政府應該設立合理的補償機制。她回憶起兒時街道熱鬧的景象,如今卻因為舊房屋的年齡與不穩定性,讓當地居民心生不安。尤其昨天發生的地震,更讓他們擔心未來的安全。
許瀞尹希望專家與居民能攜手合作,探索一條讓文化資產與現代建築共存的道路,創造出一種古蹟保護與都市更新的雙贏局面。她對未來的期待,表達了當地居民對改善居住環境的渴望,渴望看到重慶南路這條街道重回往日的繁華與活力。